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国人为什么放弃了占领印度尼西亚?

罗马主义 灼识新维度 2020-08-19
来自专辑
归因论

 戳蓝字“灼识新维度”关注我们哦!




归  因  论(十二)

作者:罗马主义


公元1292年12月,泉州港内旌旗招展,1000条战舰整装待发,根据《元史》《爪哇传》里的记载,忽必烈命令大将史弼,高兴,亦黑迷失率福建,江西,湖广兵力二万,携带一年的粮食,四万锭的军费,从泉州出发,出兵征伐万里之外的印度尼西亚。


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,即便是300年后的西班牙无敌大舰队,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,而且中国人的航海技术,此时早已登峰造极,仅仅经过三个月的航行,2万多大军就已经成功的在印度尼西亚登陆,兵临爪哇城下。


看到这里,你有没有感到一点震撼?可能对于绝大多数的读者来说,他们只知道郑和的大舰队,他们以为那才是中国人航海技术的巅峰,但是事实上,早在郑和出发前的100多年前,中国人就已经成为了海洋的主人,无论是造船技术还是船队规模,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,都是不可思议的存在。


今天我们往往把古代欧洲人的航海成就,吹得天花乱坠,以为只有他们才上演过那些史诗般的海上战役,但是你要读过《元史》的话,你就会知道,那些让欧洲人津津乐道的英西大海战,英荷大海战,英法大海战,规模小的简直就像是小孩在玩过家家。


根据《元史》《安南传》里的记载,公元1287年,乌马尔,樊辑率领500艘元军战舰,在南中国海靠近越南海岸的安邦口,和400艘越南人的战舰相遇,双方爆发了激烈的战斗,最后元军大获全胜,斩首四千余级,生擒百余人,夺其舟百艘。



公元一二八八年,元军在进攻越南的登陆作战中,阿八赤将前锋,夺关系桥,破三江口,攻下堡三十二,斩数万余级,得二百艘船、米十一万三千余石。乌马儿由大滂口赴塔山,遇贼船千余,击之……得米四万余石。


而且你不要以为欧洲人是战无不胜的,事实上中国人也是所向披靡的,元军在进攻缅甸、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时候,在正面战场一样无人能敌,而且战役规模之大,根本就不是同时代的欧洲人,所能相提并论的。


我就从明人宋濂所著的《元史》,黎崱著,武尚清点校的《安南志略》,以及已经不知道作者的《元朝征缅录》里,随便给你摘录几段,让你看看当时的中国人,是何等的勇猛。


元军在登陆印度尼西亚以后,对葛郞国发动了进攻,“连三战,贼败奔溃,拥入河死者数万人,杀五千余人。”


元军在进攻缅甸的战斗中,“十九日,破其江头城,击杀万余人”;“引兵万人攻缅夷。转斗深入,杀掳诸种几尽”。


元军在进攻越南的战斗中,元朝将领唆都从海上发动登陆战,“占城迎战,兵号二十万。唆都率敢死士击之,斩首并溺死者五万余人,又败之于大浪胡,斩首六万级。”


所以你千万不要以为,只有后来的欧洲人才牛逼,事实上早在他们到达亚洲的几百年前,中国人就已经雄起了,而且你也不要以为他们的科技有多先进,宋元的造舰技术,欧洲人即使开始了大航海以后,也花了200年才追上。


事实上早在宋代的时候,中国人就已经能造出,可以承载上千人的远洋巨舰,这可不是我瞎吹的,而是由史料为证据的,根据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记载,他曾经在印度的卡里卡特,看见过三种不同类型的13艘中国船只,其中最大的一艘可以装载上千人,这肯定是好几千吨的排水量了。


这个记录是在公元1119年的事情,中国还是在北宋的时候,所以200年以后郑和的宝船会有几千吨,那也是自然而然的了,可笑的是很多欧洲的历史学家,居然还会觉得这个记载不可靠,而且很多中国的学者也跟着瞎起哄,只能说他们要么就是戴着有色眼镜,要么就是学艺不精。


如果我们再把征伐日本也算进去的话,光是在《元史》中出现的战舰数量,就多达数千艘,这些都是集中在忽必烈一朝的事情,而且都是巨大的海船,由此可见中国当时造船能力之强,所以反过来也证明,中国当时拥有的商船数量,绝对也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巨大数字,因此也进一步的佐证了,为什么会有几十万阿拉伯商人,客居在中国。



但是接下来我们就必须问一个问题,一个今天的史学界从来就没有讲清楚的大问题,为什么中国人后来突然对海外不感兴趣了,开始闭关锁国了呢?


现在我们的解释,大体上都说朱元璋是个农民,目光短浅,明朝的大臣们都是一群呆鸟,只关注四书五经,沉迷于孔孟之道,对外面的花花世界毫无兴趣,总之一句话,中国人突然之间脑袋短路,集体弱智了。


这个解释可靠吗?你别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还真就相信了这种说法,特别是读了一大堆西方人的著作,再加上看了《大国的崛起》这类电视片,让我不得不承认,中国人确实是脑子有病,因此我们落后了,但这是事实吗?


当然不是,只是我的脑子一度被某些人给洗傻了,居然会相信如此荒诞的说法,那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,最终能创造一个帝国的豪杰们,怎么可能会是一群白痴?那么真相又到底是什么呢?


我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来解决,首先从中国人为什么放弃了殖民海外说起,原因很简单,没有搞头!成本和收入完全不成比例!


蒙古人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,获得了巨大的甜头,所以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以后,保持了这种惯性,但是当他在北京坐稳了龙椅以后,他忽然发现,元朝已经无法向西扩展,他的叔侄兄弟们建立的察合台汗国,窝阔台汗国,金帐汗国,都已经变成了他的竞争对手,只有伊利汗国和他关系不错,但是双方之间的陆路联系已经被断绝,所以要想骑着马去征服欧亚大陆,对于元朝来说,已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梦想。


但是在忽必烈的血液里,还流淌着蒙古人原始的冲动,他还怀揣着一个征服世界的执着,虽然不能向西,但是向东和向南总是可以的吧?


于是在元朝建立后不久,忽必烈就派出了使者,通知日本的天皇,缅甸和越南的国王,还有东南亚各地的部落酋长,命令他们立刻到北京来,跪在地上叫爸爸。


这些遥远的蛮夷们,显然不知道蒙古人的厉害,东南亚的小国对蒙古人置之不理,印度尼西亚的土邦酋长,竟然觉得受了侮辱,立刻在蒙古人使者的脸上用刀作画,日本人更是桀骜不驯,直接就杀死了蒙古使者。


忽必烈怒了,但他的内心深处,可能是异常的高兴,这给了他开战的借口,于是蒙古人开始了两征日本,南征占城,屡征安南,三征缅甸,远征印度尼西亚。



客观的讲,这里面除了进攻日本是完败以外,在东南亚战场上,蒙古人都占了上风,但是蒙古人却很难长期占领这些地方,因为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动物,守护住了这些遥远的东南亚国家。


那么这个微不足道的小动物是什么呢?它就是蚊子,一个嗡嗡乱叫,让人心烦的小虫子,它传播的疟疾和黄热病,让蒙古军每次都在大胜之后,都会陷入了大疫,然后就丧失了战斗力。


所以东南亚各国,虽然每次都在战场上,被打的满地找牙,但是只要他们藏起来躲一段时间,蚊子就会替他们干掉来自北方的侵略者,让他们要么就赶紧灰溜溜地撤退,要么就躺在营地里,一会儿发冷,一会儿发热,打着摆子任他们宰杀。


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东南亚文明能发展到今天,实在是应该感谢蚊子,这才是他们真正的保护神。


不过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,最大的问题在于,和当时的中国相比,东南亚穷得就像是一群叫花子,这就好比是一个百万富翁,突然动了贪念,一脚踹开了一个要饭家的大门,可是进屋一看,除了几件破衣烂衫,实在是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,如果硬要留在别人家里,不仅仅要忍受一屋子的跳蚤臭虫,还要防着对方时不时从窗口丢进来的板砖,所以你说你留在他家里还有啥意思?


因此不是中国人没有进取心,而是茂密的雨林决定了,除了香料以外,任何东南亚的物产运往中国,都是一件得不偿失的徒劳,因此元军在南侵的过程中,抢不到任何有价值的战利品,从上到下渐渐都失去了兴趣,而香料这东西,早就有阿拉伯商人运往了中国,根本用不着花这么大的力气去抢。


因此为什么朱元璋后来会宣布,永不征伐周围的15个国家,这就和美国今天很少去侵占别国的领土原因一样,不是人好,是因为没劲,花点钱就能买到的东西,实在是没必要打的头破血流,这是任何一个明智的人,都会做出的选择。


这一点相信大家都很容易理解,可是接下来,中国人为什么突然对海外贸易也不感兴趣了呢?说实话,我到现在还没有看见任何一个历史学家,把这事给讲清楚了,元朝和明朝的经济政策,为什么突然出现了一个180度的大反转?


有人说宋朝是中国最发达的商业社会,其实元朝才把自由经济发展到了极致,而且元朝还有一个特点,那就是蒙古人对儒家不太上心,导致他们统治能力低下,所以元朝就是现在自由经济学派,比如弗雷德里曼那些人口中的天堂,小政府,大社会,一切都按照商业法则运行。


这带来了什么结果呢?元朝似乎要跑步进入资本主义。


亚当斯密告诉我们,要想变得国富民强,出口,出口还是出口,这是唯一的办法,你别说500年后的这个苏格兰人,他还真就蒙对了,元朝的一切故事都是从海外贸易开始。


前面我们讲了,光是泉州就有几十万阿拉伯人,所以元朝一开国,就是以一个外贸为导向的商业社会,当时中国的两大拳头产品,丝绸和瓷器,在国际市场上是供不应求,因此刺激了国内的生产。


根据《江西通志.经政略》里的记载,单单一个景德镇,就有了三百多个窑口,几十万工人,如果加上浙江的龙泉、福建的德化、广州的佛山、东莞和阳江等地,全国从事制瓷和制瓷上下游行业的,多达上百万人。


所以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曾经说过:“……这种瓷器在中国的刺桐(泉州)和随尼随兰(广州)制造……价格如同陶器在我国一样低廉,这些瓷器被销往印度地区,直至我国的马格里布,这是瓷器种类中最美好的。”


事实上即便到了欧洲17、 18世纪,很多国家的工人总数还没有元代的制瓷工人多。


元代的纺织业也是空前发达,形成了四川,江浙和山东三大产区,根据元代诗人戴良在《九灵山房集》里的描述,成都的纺织业规模空前,达到了“千家万户夜灯起,机器扎扎满城市”,根据《大元赐修偃碑》里的记载,都江堰一带“縋垲纺绩之处以千万计,四时流转而不穷”,蜀锦就是当时的LV和爱马仕。


至于江浙一带就更不得了,杭州出现了完全脱产的纺织工人,根据《山居新话》里的记载,“民籍手工业以供衣食,常常通宵达旦……”,“恃商工为活,有丝甚饶”,根据范金民在《元代江南丝绸业论述》里提供的数据,南京和湖州一带的税丝数量,达到了宋代的三倍。


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,最近大火的美国人斯文贝克特所写的《棉花帝国》这本书,按照他的说法,棉纺织业是资本主义兴起的必要条件,如果按照他的理论,元朝肯定是应该进入资本主义的,为什么这么说呢?


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,中学课本上学过的,关于黄道婆的故事,她就是元朝人,她把当年从海南学到的棉纺织技术,传回了今天的上海松江一带,让上海成为了全国的棉纺织中心,而且产量达到了空前的规模,每年光是纳税就超过了10万匹棉布,整整比英国人早了300年。


这是上海的第一次崛起,下一次要到了鸦片战争以后,上海变成外国人的租界,上海才再次变成了全国的棉纺织中心。


元代制造业的高度发达,自然带动了社会的大分工,种桑的专门种桑,养蚕的专门养蚕,抽丝的专门抽丝,在棉纺织行业里,纺纱和纺布被完全分开,这里我就不细说了,感兴趣的朋友,可以看看河北大学刘莉亚的博士论文《元代的手工业》,暨南大学王秀丽的博士论文《元代东南地区商业研究》。


高度的社会分工还带来了两个结果,第一就是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,元代桑、棉、麻在农作物中的种植比例,是中国历朝历代里最高的,而且受到了政府极大的鼓励,这一点在《元史》、《元典章》和《农书》以及《农桑辑要》里,都有详细的记载,这些数据都很枯燥,我就不一一罗列了。


高度分工带来的第二个结果,就是元代吃商品粮的人,也是中国历朝历代最多的,一方面是因为从事制造业的人口非常多,另一方面的原因,是元代大搞基础建设,修通了大运河,而且大力发展海运,所以南粮北调的规模,远不是后来明清可以比拟的。


除了这些,元代的“重工业”也非常发达,由于元代的造船规模非常巨大,因此带动元代的矿山开采,冶金行业也非常繁荣,你想想,光是忽必烈一朝就建造了几千艘战舰,这还不算民用的商船,欧洲到17、 18世纪也不过如此。


而且元代的思想十分开放,由于蒙古人没文化,所以听你讲什么都觉得有道理,因此不仅仅是儒家学说,基督教、伊斯兰教、摩尼教都可以随意传播,而且元朝人对技术特别崇拜,屠城之前,都要先把工匠挑出来,所以元代出现了水力纺车,多錠织布机,根据王祯《农书》里的记载,“昼夜纺绩百斤”的水力织布机,在江南已经被推广使用。


另外元代的商业资本非常充足,明初为朱元璋捐资修建南京城的沈万三,就是元末专门做海外贸易的大进出口商,像他这种财富等级的人,在元代一抓一大把,根本不算个事,福山曹氏、常山徐氏、刘氏、杭州谢氏、以及和沈万三齐名的顾瑛,个个都富可敌国。


沈万三


而且元代的知识分子中间,有很多人不参加科举,许多人当了官以后,也会下海经商,看到海外贸易的巨大利润,连身为文学艺术家的赵孟頫都被培养出了经济头脑,屡屡将自家资产变兑为钞,请费拱辰代为附舶经营,这大概就是股份公司的雏形了吧。


说到这里,大家会不会觉得非常的惊讶?


被西方学者津津乐道的所有资本主义萌芽,元代全都具备,所以国内外的学者一般不谈元史,谈着头痛,没法用我们所熟知的各种政治经济学理论去解释,只能忽略不提。


实在要谈谈中国人的航海壮举,一般只讲郑和,非要讨论一下在中国诞生的资本主义萌芽,一般都讲明末,但是明代所达到的境界,和元代相比,那就是芝麻和西瓜的关系。


说实话,我对这种故意忽略元史的倾向一度非常困惑,我曾经看到中央电视台有一个纪录片,几个专家一本正经的讨论,郑和的船队最远是否到达过波斯湾?是否去过非洲?是否这就是中国人去过最远的地方?


看到这里,惊得我眯缝眼大睁,难道他们不知道蒙古人建立的伊利汗国已经到达了地中海边上?元朝的使者和商船,每年都络绎不绝的来往于霍尔木兹海峡和泉州港?埃及马穆鲁克第二大的贸易对象就是宋元?中国人早就穿过了红海,到达了苏伊士,这些问题对于“专家”来说,难道还不知道答案吗?


但他们看起来,好像真就不知道元朝发生过什么事情,这就像今天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,2万多元军曾经讨伐过印度尼西亚一样,同在东南亚其他战场类似,元军一开始连战连胜,可是土人们这时还都是光着屁股的,所以元军在爪哇岛,连毛都没有薅到一根,接下来又架不住蚊叮虫咬,导致疫病流行。


然后土人又反复无常,时降时叛,打起了游击,让全军上下士气低落,人人归心似箭,最后在付出了3000人的损失后,元军又撤回了泉州港,后来忽必烈又组织了第二次远征,但是在大军出发之前,他就一命呜呼了。


接下来元朝的皇帝和大臣们,没有忽必烈那么执着,都不想再劳师远征了,因为除了抓了几个土邦的国王和酋长,没有任何站得住脚的理由,值得再次开战,这大概是中华帝国自有史以来,兵锋所指,最南的地方了。


今天在印度尼西亚的北米那哈撒县沙湾岸,有一个石棺群,里面共有144个石棺,据说就是蒙古人留下的,这里的居民据说也是蒙古人的后裔,是当初那些留下来没走的士兵,娶了当地的妇女,然后定居了下来,不过他们的后代已经改信了伊斯兰教,从外貌上也分不出和印度尼西亚人之间的区别了。


不论最后战争的结果如何,但是元朝人所表现出来的,如此高超的航海技巧,能穿越波涛汹涌,广袤无垠的南中国海,在万里之外来去自如,实在是让人惊叹。


更让人惊叹的是,忽必烈发动了如此多场征服东南亚和日本的战争,经济上居然没有垮台,而且国内还欣欣向荣,可见商业社会,确实能创造巨大的财富。


接下来就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,万事俱备,不欠东风的元朝,怎么就没有爆发工业革命,反而顷刻之间就崩溃了呢?


写到这里已经很长了,再长估计大家看起来就要头痛了,所以我们下一篇再来揭晓谜底,归因论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,告诉你元朝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?朱元璋为什么一定要把中国带入小农经济?我们下一篇见。


欲知后事如何,请听下回分解,如果觉得本文可读,请分享到朋友圈,谢谢大家。

 

以防失联,请大家关注备用号
谢谢大家长期以来的支持。

灼识熔接机

以防失联,请长按此二维码识别关注。

备用号





归因论

归因论一:一次马种的改良,是如何导致东亚两大强国覆灭的?

归因论二:中世纪治理水平最高的宋朝,为什么连一匹马都养不好?

归因论三:金庸笔下的郭靖,历史上真有其人吗?

归因论四:一度天下无敌的阿拉伯人,最后是怎么变成战五渣的?

归因论五:为什么拥有最接近现代社会制度的罗马人,也发展不出一支像样的骑兵来?

归因论六:宋朝人办不到的事,欧洲人是怎么办到的?

归因论七:古代世界最好的战马,是出自哪个国家的呢?

归因论八:蒙古军队最拿手的,到底是什么武功?

归因论九:埃及人和蒙古人之间的战争,为什么会改变世界的进程?

归因论十:为什么一个文明能否崛起的关键原因,取决于它的战争能力?

归因论十一:阿拉伯人真的曾经在中国南方建立过割据政权吗?


时政评论




·END·

灼识新维度

不一样的视角,不一样的维度

带来全新观点,全新认知升级
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/ 广告 /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·END·

四川灼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
公司官网:www.sczhuoshi.com

咨询电话:028-86122608


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了解及购买灼识熔接机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